两山轮战,越南伤亡多少人?我军6大新型轻武器首次参战
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爆发。在这场战役中越军虽然铩羽而归,然而不甘心失败的他们依然在未来的十年内不断袭扰我国西南边陲地区,解放军因此奋起反击,保家卫国,这便是在20世纪80年代时的“两山战役”。
两山战役中的“两山”分别是指老山、者阴山,二者均处于我国云南境内。两山地区不仅分布着怪石嶙峋,地势险要的喀斯特地貌,更有生长有茂密繁盛,四季常青的亚热带植被。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使用重武器,开展大兵团作战就显得不合时宜,而以轻武器为主的伏击战、狙击战和小规模阵地战,成为了两军之间最常规的作战方式。
两山战役期间,我军派遣昆明、南京、济南、兰州、北京、成都六大军区解放军轮番上阵,因此两山战役也被称之为“两山轮战”。截止到两山战役结束,解放军不仅成功收回两山地区,而且参与轮战的各大军区解放军战士,都经历了实战的洗礼,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对于我国的国防事业意义非凡。而在两山战役期间,我军更是毙伤30695名越军,使其付出了多于我军7倍的代价。
为何我军会在两山战役期间创下如此辉煌的战绩,而越军又会付出如此惨重的伤亡?究其原因,除了解放军指挥员作战有方,战士们奋勇杀敌外,6大新型作战武器在解放军中的投入使用,也为我军在此战中取得胜利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这6款投入两山战役中的新型作战武器分别是:79式狙击步枪,79式冲锋枪,81式自动步枪,81式班用机枪,85式微声冲锋枪,85式狙击步枪。
(79式狙击步枪)
首先来介绍79式狙击步枪,它是我国历史上的首款狙击步枪。自新中国成立至对越自卫反击战以来,我国一直从未尝试研制一款用于进行狙击作战的狙击步枪,而是依靠着战士的射击技巧,达到“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的效果。然而,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爆发却为我国狙击步枪的研制带来了一次契机: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成功缴获越军的苏制德拉贡诺夫SVD狙击步枪。后来解放军就以此为样板,于1979年正式定型一款7.62毫米狙击步枪,因此被称为“79式狙击步枪”。
该款狙击步枪不仅配备有4倍光学瞄准镜,而且枪身可装卸多功能刺刀,用于开展白刃战。在对越作战期间,曾有一名特等射手使用79式狙击步枪创下了1300米外毙敌的记录,而47军141师421团8连的五项全能射手郑珏,更是用79式狙击步枪击毙越军士兵50余人,创下了我军狙击毙敌数量上的历史奇迹。
而第二款被用于投入两山战场的,则是79式冲锋枪。79式冲锋枪是我国历史上研究历时时间最长的一款冲锋枪,整个研发时间长达15年,在1979年正式定型,1981年开始正式生产。早在1965年8月时,79式冲锋枪的研制工作便正式启动,而这款冲锋枪在最初的定位也是“适用于丛林作战的冲锋枪”。因此,在耐用度上,79式冲锋枪集中体现了当时国产武器的主要特征:便宜,皮实。在济南、沈阳、兰州、昆明四大军区投入使用的过程中,解放军对79式冲锋枪进行了高温试验,泥沙试验,而79式冲锋枪的表现十分坚挺,因此受到了解放军战士们的多数好评。而在投入生产线后的1988年——1991年,79式冲锋枪更是年均产量超过3万支,故障率低于0.25%。截止1992年,79式冲锋枪的累积产量已达20万支,是我国历史上生产规模最多,数量最大的冲锋枪之一。
(79式冲锋枪)
第三款被投入于两山战场的武器,则是81式自动步枪。81式自动步枪的研发任务于1979年下达,于1981年正式定型。在最初研发81式自动步枪时,我军希望的是能用新研制的81式自动步枪,取代此前军中的56式自动步枪。而事实证明,81式自动步枪是替代56式自动步枪,完成历史使命的绝佳单兵作战武器。81式自动步枪的射速高达650发/分钟,比此前在解放军中服役的56式自动步枪射速要高出每分钟50发。
此外,81式自动步枪还有2处和此前解放军自动步枪相比别具一格的设计:81式自动步枪增加了外径为22毫米的枪口焰制消退器,可用来发射枪榴弹,更进一步加强了这款自动步枪的火力;在导气装置内,还设置有气体调节器,三个不同的调档可让81式自动步枪适应不同的作战环境:其中,1档是在常规作战条件下使用,2档则是在恶劣作战条件下使用,会增加枪支的射速和后坐力,0档则是用于发射枪榴弹的特定档,但是在这一特定档下子弹发射完毕后需要进行手动装填,而无法进行自动装填。三个档位不同的设计,进一步增加了81式自动步枪在战场上作战的灵活性。
(81式自动步枪)
第四款作战武器,则是81式自动步枪的孪生兄弟:81式班用机枪,这款班用机枪见证了解放军军事理论和我国军工生产能力的变迁。早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时期,我国仍将56式自动步枪当做机枪班的“机枪”来使用,在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解放军对“冲锋枪”和“机枪”的使用也没有明显的区分界限。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时,随着解放军军事理论发展的日渐成熟,我国军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我军便特地提出要研制出一款以班为单位,用来进行火力支援的班用机枪。
在81式自动步枪被成功研制出来并投入生产的同时,81式班用机枪也应运而生。与此前可被用作“冲锋枪”和“机枪”的56式自动步枪不同的是,81式班用机枪和81式自动步枪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中最为明显的区别便是81式班用机枪增添了一个装有75发子弹的快装弹鼓,而每个拥有81式机枪的机枪班配备的弹鼓标准量是4个。而另一个和81式自动步枪较为明显的区别,便是81式班用机枪有一个展开的脚架,可让机枪进行依托射击,让一款国产机枪真正有了“机枪”的样子。
但是,81式班用机枪还是和81式自动步枪有着很多的相同之处,其中81式班用机枪的子弹和81式枪族的子弹通用,而81式班用机枪的其他零部件和81式自动步枪的零件通用率更是高达70%,这进一步增加了81式班用机枪在战场上使用的耐久度。
第五款作战武器,是85式微声冲锋枪。与上面罗列的几个轻武器不同的是,这是一款被定位为“微声”的冲锋枪,其发射子弹所产生的声音不会超过80分贝,在50米内更是看不到发射子弹所产生的烟雾,隐蔽性极强,因此也被称之为“毙敌于无形”的武器。85式微声冲锋枪,是基于64式微声冲锋枪所研制的新式武器。85式冲锋枪在吸取64式微声冲锋枪设计的基础上,对枪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在消声器方面,85式微声冲锋枪沿用了64式微声冲锋枪的消声设计,其内部共有11个钢制镀铬的微声碗,每一节微声碗都可以减少85式微声冲锋枪发射子弹时所产生的噪音。
但是,此前的64式微声冲锋枪在拥有精密消声器设计的同时,也存有枪托卡笋不能自动补偿磨损间隙的缺憾,而85式冲锋枪则将原64式冲锋枪的设计配置简化为了71个零部件,枪托也从向前下叠改为向右折叠,枪托卡笋也能够自动补偿磨损间隙,从而延长了85式微声冲锋枪的使用寿命。而在瞄准具上,85式冲锋枪则采用了150米的瞄准标尺,改善了此前64式微声冲锋枪的最小射程。因此,85式微声冲锋枪成为了我国在轻武器设计上真正趋向于成熟的一款微声冲锋枪,非常适用于特种部队使用。有演习记录称,解放军侦察兵可用85式微声冲锋枪在野外进行狩猎,却能够不惊动周边的演习部队。
(85式微声冲锋枪)
而最后一款武器,则是85式狙击步枪。这款狙击步枪其实和79式狙击步枪同宗同源,都是源自于仿制苏式的德拉贡诺夫SVD狙击步枪。但是,85式狙击步枪在仍以德拉贡诺夫SVD狙击步枪为主要参照对象的同时,改善了原79式狙击步枪的一些性能:比如85式狙击步枪采用了315mm缠距,这已经和德拉贡诺夫SVD狙击步枪的320mm缠距十分贴近。但是,因后来的79式狙击步枪被大量以85式狙击步枪为样板,进行新的一轮改进,因此在军圈内,目前的85式狙击步枪和79式狙击步枪已逐渐被指代为同一种武器。
或许,有朋友可能会对以上的这些盘点产生疑问:为什么解放军在两山战役中投入的新武器,大多数都是枪支类的轻武器?——这也正如前文所述,两山战役中的高山和丛林作战环境,使得伏击战、狙击战和小规模阵地战成为了最主要的作战方式,而这样的作战方式才使得轻武器成为战场上的主角,而这也是解放军将新式轻武器大量投入战场上的重要原因。也正是这些新式的轻武器,和解放军顽强的意志力,才让我们保卫了自己的家园,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战绩。
时至今日,两山战役已经成为了过去的一段历史。但是,这段历史却值得被每一位华夏儿女所铭记:他让我们更加明白了守卫疆土,保卫祖国的含义,也更让我们深知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
参考文献:
[1] 倪创辉:《十年中越战争》,2009年9月,天行健出版社,ISBN 978-988-17515-5-3
[2] 张铚秀:《军旅生涯》(张铚秀回忆录),1998年12月,解放军出版社,ISBN 7-5065-35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