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北方战争:瑞典王国的催命符,俄罗斯跻身强国的投名状
导语:
在近现代历史中,关于瑞典这个国家的记录是少之又少,导致国内许多人经常是"瑞士""瑞典"傻傻分不清。不过也可以理解,毕竟近现代的两场改变整个世界格局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这两场战争中,瑞典都宣布了中立,在战争期间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中立国,一直到1995年的时候,瑞典才放弃中立国的身份,加入欧盟。故而,在轰轰烈烈的人类近代史中,我们能看见各国人民的身影,而在这其中,瑞典总是缺席。
然而,在三个世纪之前,瑞典王国是欧洲首屈一指的大国,就连当时在欧洲横行霸道的法兰西帝国都要对其礼让三分,是欧洲最强大的几个帝国之一。可惜的是,在18世纪初的一场战争中,瑞典王国多年的经营被战斗民族俄罗斯化为乌有,如灰烬般消散在波罗的海中——大北方战争,这是一场让瑞典衰落,而俄罗斯崛起的战争。
来自西伯利亚的双头鹰,正急于开辟对欧通商出海口
作为欧洲传统的五大强国之一,俄罗斯帝国在欧洲的地位一向是数一数二的,然而,曾经的沙皇俄国其实也不过是东欧众多二流国家之一,即便它拥有着一个横跨欧亚两大洲的辽阔土地但大部分都是冻土,不适合土作物生长,气候骇人,在上世纪时,沙皇俄国甚至直接用西伯利亚正片土地来作为关押囚犯的监狱,可想而知当地的气候是多么的艰难。
因为这些原因,无论俄罗斯怎么努力发展经济,却始终只能被困在西伯利亚这方寸之地,再不能向前前进半步——这是俄罗斯众多沙皇心中的痛,这也包括著名的伊凡雷帝。
伊凡雷帝更多的是被人们称为"恐怖伊凡"的往事。伊凡雷帝是否真的杀了自己的亲子,这件事其实尚未有准确的定论;但伊凡四世的对外扩张开辟俄罗斯对西欧的探索之路这个事实,却是千真万确的。
伊凡四世在1524年开始对喀山汗国的远征,这一次的远征是俄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在远征胜利结束之后,俄国的军事力量愈发强大,并在与全盛时期的奥斯曼帝国的战争中,终挫奥斯曼帝国的附属国,克里木汗国,使奥斯曼帝国征服整个东欧的阴谋失败。
同一时期,英国开通了从西欧开往北方的航道,而伊凡四世也借此机会,为俄罗斯开辟出了一条通往西欧的探索之路,18世纪的彼得大帝正是借由这条航道,去往西欧学习,然后回国进行改革。
伊凡四世的举措鼓励的后继的沙皇,而俄罗斯也愈发的强大。
俄罗斯真正的转机发生在沙皇费奥多尔三世身上。
费奥多尔三世不同俄国其他的沙皇,他没有强健的体魄,甚至异于常人的瘦弱,然而,他发行的政令却改变了整个俄国。
首先,他开辟了俄国的对外通商口岸,促进了俄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从欧洲商人的身上学习到了许多欧洲国家的政治改革。
其次,他简化征服的行政机构,裁减尸位素餐的官员,让整个帝国的运行机制都变得更加轻简,同时也节约了许多政府资源。
再次,他废黜俄国传统的以血缘出身定爵位的做法,给予平民更多的机会,鼓励臣民为国家做贡献,是国内的许多机构多了许多积极的劳动力。
最后,他首次将文、武官员分开管理,从此,俄国的武官只负责军事和国防事务;而文官只负责政治、社会事务,再也不会出现文武部分的场面;另外,在军队中,他还推行军衔制,俄国的军衔由此出发。
费奥多尔三世在位的时间虽然不算长,但它的改革却意义深远,即便是俄国历史上首位被称为"大帝"的彼得大帝,都是站在他的改革基础上进行的国内发展,可以说,如果没有费奥多尔三世在前朝的铺垫,彼得一世的改革之路将会更加困难。
于是,越来越强大的俄国终于不满它那"东欧二流国家"的称号,它想成为欧洲大国,但首先,它必须得拥有一个对欧的出海口,因此,凶猛的东欧双头鹰盯上了拥有波罗的海出海口的北欧乌鸫。在双方经过多次的试探与谈判之后,形势愈发紧张,战争一触即发。
"强大"的瑞典王国
事实上,早在北欧维京时代,瑞典王国就已经是北欧地区最强大的几个王国之一;在三十年战争之后,瑞典更是狠狠地从哈布斯堡家族身上擢取了巨大的利益,以此作为基础发展本国的经济,在17世纪打败北欧的丹麦、波兰等国,成为北欧的军事霸主,位列欧洲强国之一。
不过,因为瑞典当地的气候以及地理环境等原因,只能将发展比重倾向于工业这方便,而农业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基于此,当时的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想要再国内进行改革,改变瑞典的现状。
查理十二世在14岁的时候登基,成为瑞典王国的国王,在他看来,军事力量固然重要,却不能长久;况且,在查理十二世的父亲查理十一世在位期间,就已经把瑞典打造成为一个绝对君主权力的国家,对于查理十二世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性。
因此,查理十二世一上位,便宣布要裁减军队,精简部队开支,进行国家改革。然而,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别提查理十二世的改革几乎囊括了王国的方方面面,非一日便可完成。
需要注意的是,瑞典王国这时候的强大,只是在北欧这一区域的强大,如果和欧洲诸如法国、英国这些老牌帝国比起来,瑞典其实是不够看的;但是,查理十二世明显没有想到这一点,大北方战争开始之时,就与英国不断交恶,因为当时欧洲国家都在忙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因而法国这些强大的帝国根本不屑于参与北欧的战争,而唯一可以支援的英国也因为和查理十二世的矛盾,转而支持俄国。
故而,对于大诶方战争,瑞典在一开始就已经可以看到结局了。
进击的"反瑞同盟"
1700年,俄罗斯向瑞典宣战,宣告大北方战争的开始。
事实上,在纵观全局之后,我们会发现,瑞典的战败其实与两个方面有关:一是对波兰的用兵;二是与英国的关系。
首先,对波兰的用兵。波兰作为大北方战争的主战场,瑞典将大部分兵力投入其中本是无可厚非,然而事实上,在这场战争中,只有俄罗斯是紧咬着瑞典不放的,至于"反瑞同盟"中的其他两国:丹麦和波兰,都是瑞典的手下败将,击溃他们是轻而易举;又因为两国与瑞典的亲戚关系,就算瑞典将兵力都放在对俄作战中,凭瑞典当时的军备实力,也能抽出空隙对两个国家作战。那么,瑞典又为什么做这些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首先,是因为地理环境的原因。波兰地处平原,气候与瑞典相仿,军队很容易就可以开进,作战也有优势;但是,俄罗斯气候寒冷,多是还未开发的山地,易守难攻。
其次,俄罗斯的目的是波罗的海的出海口,这对于俄罗斯方面是极其重要的;而瑞典对此却是不屑一顾,查理十二世更注重的是他的表兄丹麦国王和波兰国王竟然与外人联盟,挑战他的权威,这是查理十二世不能容忍的;另外,在战略方面,查理十二世意图先控制主战场,再来对付俄罗斯。
然而查理十二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差点就深陷波兰战场的泥沼;即便后来胜利了,也给了俄罗斯喘息的机会,甚至给了俄罗斯与英国结盟的可能。
第二个原因是瑞典和英国的关系。在前面我们就已经提过了,瑞典与英国交恶。事实上,瑞典在三十年战争中就已经与英国交恶。
大北方战争开始的时候,英国的汉诺威选帝侯乔治被确立为英国的王位继承人,而这位未来的英国国王在三十年战争的时候与瑞典结下世仇,这次的战争正是乔治报复的好机会。
再加上,查理十二世针对英国的商船,颁布了所谓的"私掠船法",在该法中规定:
"凡驶入波罗的海的瑞典敌对国船只及输入或输出波罗的海港口的货物全部予以没收。"
此法一出,引起英国商人的不满,而瑞典和英国的关系从此破裂;彼得一世乘机抛下橄榄枝,邀请英国加入"反瑞同盟",瑞典失败的命运也就此奠定。
结语
事实上,即使没有在1700年向瑞典宣战,瑞典王国的衰落也是势必会发生的。
首先,就瑞典内部情况而言。查理十二世在位期间就一直致力于改变此前瑞典穷兵黩武的状态,意图将瑞典改变为一个贸易发展大国。在查理十二世的想象蓝图中,瑞典应该是一个凭借着出口贸易与对外交易发展的国家,而绝不是一个只会打仗的国家。毕竟,罗马因为战争的原因而导致国家衰落覆灭的情形还历历在目,查理十二世只想当"瑞典的屋大维",而不想当"瑞典的戴克里先"。
其次,是瑞典的外部情况。瑞典位于东欧,毗邻波兰、丹麦等国;不仅如此,在三十年战争中,法国脱离了西班牙对它的危险,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开始飞速发展,而英国作为欧洲的老牌帝国,一直在平稳发展当中,这两个国家,虽然都与瑞典交好,但从这两个国家在大北方战争中无动于衷的状态,我们不难推断出瑞典、法国和英国这三位大佬之间的"塑料兄弟情"。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对瑞典虎视眈眈的,又何止是俄罗斯?
外部的危险,国内对军队的裁减,两者争持之下,瑞典的衰落也就这么奠定下来了。
参考文献:
《全球通史》
《欧洲战争简史》
《人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