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国运?国运对世界格局有什么影响?

什么是国运?国运对世界格局有什么影响?

随着中国三十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国运”一词成为了唱衰欧美,大谈崛起的常用词。在所有能够看到“国运”这个词的文章中,出现了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带有很重的玄学色彩,大约就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样的古老预言。第二个含义,则是以美国为标准,进行各个生产领域的数据对比,“国运”这个词就等同于GDP或者是新技术。

谈到国运,要么说谈玄学,要么是谈经济。谈论的方式,就是作比较,玄学是古今对比,经济则是中外对比。国运,实际上是指社会的发展规律。当这种社会发展规律,说不清楚的时候,就只能用命运、气运这样的词汇进行描述。

国运,简单来说,就是国家的命运。一方面是指政权的兴起或者瓦解,国运就是政权的兴亡。另一方面是指国族的兴衰,国运就是民族血脉和文化的传承。从社会属性上讲,国家是最大地聚集财富进行地理环境扩大的政治权力机构,国家的社会属性是政权,政权代表国家。从自然属性上讲,国家是疆土、人民、文化和政府组成的社会群体,国家的自然属性是血脉和文化,血脉和文化是群居状态的自然形成。

最初的国家形态,就是以某一个家庭为核心,与这个家族血脉亲近的则是家族,与家族亲近的则是宗族,与宗族亲近的则是民族,与民族亲近的则是国族。例如,古代中国,最核心的家庭就是皇室,皇室的亲戚就是宗室,皇室与宗室组成了皇族,居于统治地位。

在血脉的基础上,同一个地区的人们,有了共同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也就有了地域的亲疏。同一个村子的,同一个乡的,同一个县的,与此类推,亲疏也就不同。除了地域,还有姓氏,同一个姓氏的往往被视为本家。在古代社会,同一个姓氏的男女往往被视为一家人,是不能结婚的,甚至还能通过名字推出辈分,结婚就意味着乱伦。

不同民族的男女通婚,相互融合的民族便逐渐形成国族。无论是血脉、婚姻、生活、地域、政治、经济等等,都会有一种秩序产生,这种秩序便是文化。所以,文化这个词,便能涵盖社会上的一切行为,逐渐就产生了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军事文化、生活文化等等说法。

总结来说,无论是国家的社会属性,还是其自然属性,所描述的就是人们的生存方式。也就是说,一个人或者一群人是怎么出生,出生在哪里,这一辈子都干了些什么,又是怎么死的,死了以后又留下了几个孩子。所谓国运,实际上指的就是一群人是怎么生存的,生存状况如何。

通过这个总结,从本质出发来定义国运,国运即:人口囤积在哪个生产领域。或者说,人口囤积在哪个生产领域,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强弱兴衰,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运。国运的核心永远都是人口,只有人口增长,增长的人口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会自主地寻找出路,这是生命的力量。

人口增长之后,人口出生地以及人口生存方式也就决定了人口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方向。从人口出生地的角度来讲,如果人口出生于农村,那么人口增长就是发生于农业生产领域,并且大部分人口也将注定了要生活在农村,并从事农业生产。不否定,有打破命运、跨越阶层的个体存在。但是,这绝对是极少数。这意味着大部分人仍然生活在农村,从事着与农业相关的社会生产。

从人口生存方式的角度来讲,如果农业生产无法为不断增长的人口提供生存保障,无法提供耕地等劳动对象。那么,即便是人口增长发生在农村,发生在农业生产领域,也必定要涌入城市为自身生存求得一线生机。任何生命体前进的方向,都基于一个目的,就是求得生存。

人口增长发生在农业生产领域,并囤积于农业生产领域,从事着农业生产。必然带来三个方面的社会问题:生存成本、教育成本、国力成本。首先是生存成本的问题,只有人口生存成本低的地区,一般来说都是低纬度地区,因为低纬度地区地处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地区,动植物生长繁盛,所有生命体,不必摄入高热量的食物抵御严寒,人类也不需要过多的衣物抵御严寒,仅仅是生存下来,所需要的衣食住行是很少的。

在工业决定国家命运的时代,人口增长发生在农业生产领域,这个国家注定无法强大起来。即便是农业生产领域无法为更多的人口提供耕地等劳动对象,因为生存成本低,大量的贫困人口也会囤积在农业生产领域。比如说印度、孟加拉国、东南亚各国都是典型的例子。

其次是教育成本的问题。在农业生产领域无法为更多的人口提供耕地等劳动对象,人口不得不涌入城市求生的情况下。人口要在城市生存下来,不仅仅要改变思维方式、处世方式、还得获取与工业生产相关的知识。

人口增长发生农村,这些人口在成年之前,是不可能前往城市求生的。在成年之前,增长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耳濡目染的都是农村的,与农业相关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处世方式,知识体系。这些东西,对于前往城市求生,没有多大作用的。前往城市求生的人口,必然要先经历一番城市的洗礼,才能获得城市的,与工商业相关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处世方式以及知识体系。

接受城市的洗礼需要一段时间成本,更需要付出一些金钱,购买书籍或者进入学校,学习与工商业相关的知识,甚至是常识。生产生活方式不同,最起码的常识都是不同的。很多农村人,进入城市,连上厕所、洗手、坐车等等都不知道怎么弄,更不要说开银行账户、转账、寄钱等等事物。这样的现象,想必三十五岁以上的人们都有一定的体会,并且印象深刻。毕竟,重新接受一种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尴尬局面一定不少。

时间、书籍、学校,这便是教育成本。因为这个教育成本,许多迅速工业化的国家,再教育的相关机构以及书籍一度火爆。那些让农村人在城市中坚持下去,求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励志书籍、鸡汤文章、名人名言等几乎人手一册。至于,这样励志的东西,究竟是精神食粮,还是精神鸦片,会不会扭曲人们的三观,这都不重要了。毕竟,要抛开从小到大在农村形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获得能够在城市生存下去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让一个人彻底改变,没有持续的有效的精神刺激,肯定是不行的。

在农村所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相关的思维、生活、处世、知识等等关于思想精神文化的事物,并不是不好,而是无法适应城市。放弃一种观念,接受另一种观念,一加一减之间,教育成本是翻倍的。如果人口增长发生在城市,发生在工商业生产领域,那么这样翻倍的教育成本是可以直接省略的。如果说城市的孩子,成年之后要到农村求生,其付出的教育成本也是一样要翻倍的。有一段城市青年到农业去的历史,那些城市孩子的生存状况就足以说明这个教育成本的问题。

在工业决定国家命运的时代,人口增长发生城市,才能省去这样的教育成本。生存成本与教育成本,所叠加的就是国力成本。即便个人生存成本再低,形成庞大的人口数量后,所需要的资源总量也是十分庞大的。不仅需要土地等自然资源,更需要书籍等社会资源。这就制约了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发展再生存的能力,减少了投入工商业生产的资源。例如,人口越多,消耗的粮食就越多,那么就必须保证粮食种植的耕地数量,用来进行经济作物种植的耕地数量就少了。

在工业决定国家命运的时代,受生存成本、教育成本、国力成本的制约,低纬度地区的国度要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促使国家走向强大,其付出的成本也就更高。支付这些成本的方式,一般来说,就是人口红利。所谓人口红利,就是发展以人力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求生的一个必要的起点,没有这个起点,不仅意味着庞大的失业人口,更意味着掐灭了人口增长的来源。因为工业社会发展的起始产业基本上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这不仅是一个起点,也是连接农业与工业的一种产业形态。

不管社会多么进步,科技如何先进,都受到自然条件的约束,这种约束源于人类是自然的,自然生成的食物链不是人类科技可以改变的。无论人类如何进步,也不可能直接吃泥土,吃钢铁,还是要服从于大自然的食物链。起点决定着一个事物的基本属性,这是由自然决定的。

这一点对于高纬度地区的国家来说,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要通过奴役剥削的制度才能实现。因为气候寒冷,动植物生长缓慢,必须摄入高热量的食物,必须穿更多的衣服,衣食住行的需求量更多,生存成本很高。生存成本高,人力成本就高,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就意味着大量的工奴。欧美等发达国家,都有这么一段残酷剥削工人阶级的历史时期,并由此形成了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的阶级对立。

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低纬度地区的国家,在本国发展技术型创新型的产业就成为了欧美发达国家的必然选择。低纬度地区的国度必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高纬度地区的国度必须发展高科技产业,这样才能使得国家稳定。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讲,这种经济结构的互补对于人类文明发展是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的。

这就是说,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工业发展的起点,作为工业与农业连接的一个必要状态,是不可能被放弃的,只能是转移。欧美发达国家,虽然将其转移至落后的国家,但仍然通过金融手段进行掌控。如果失去了掌控,那么欧美发达国家的所有高科技产业就失去了根基,必然导致整个产业链瓦解。

在农业时代,耕地越多,就越是需要大量的人口耕种。在工业时代,工厂越多,就越是需要大量的人口务工。农业时代,耕地是人口增长的核心,修建更多的水利设施,开垦更多的耕地,才能让增长的人口活下来。工业时代,工厂是人口增长的核心,修建更多的厂房,开设更多的工厂,才能让增长的人口活下来。

维护水利设施,精耕细作,是农业时代,以更少的土地养活更多人口的必然要求。同样的,工业时代,降低生存成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才能以更少的社会资源养活更多的人口。人口增长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础,失去了这个基础,无论科技如何发达,整个社会必然衰败。换言之,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

欧美等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低纬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这就等于是将本国的剥削制度转变为对其他国家的经济掠夺。可以发现,当发达国家隐藏了剥削制度,通过各种高福利消除了阶级对立后,欧美发达国家便通过技术垄断以及金融掠夺,使得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程度始终停留在产业链的末端。

这样一来,虽然整个世界各国的经济结构是互利互补的,但是也锁定了各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也就注定了低纬度地区的国家,无法发展起高科技产业,无法成为工业强国。一超多强的世界政治格局,以美国为中心的一体化经济格局,发达国家掌握世界话语权的文化格局,这三大世界格局,将长期存在。

人口囤积在哪个生产领域,这便是国家的命运。在工业时代,拉丁美洲、非洲、中东、南亚、东南亚都无法产生工业强国,这些地区的国家在世界格局中永远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不具有崛起的可能。虽然新加坡、以色列能够在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下,成为发达国家,但是不可能成为工业强国。

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这五个词汇,基本上涵盖了人类文明社会的各个方面。无论什么样的问题,最终都可以追源到人口的问题。政治是为了组织人口,建立社会秩序。经济是为了养活人口,创造社会财富。文化是为了争夺人口,获取社会价值。军事是为了消减人口,抢占社会资源。科技是为了囤积人口,扩大社会空间。

人口囤积在哪个生产领域,庞大的人口汇聚成为国家意志而不可动摇。人口增长发生在哪个生产领域,意味着这个生产领域有着庞大的人口数量,这些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就决定了整个国家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一个国家如何发展,这些增长的人口是发展的起点,也是发展的方向。

农业生产领域的人口,养活他们的是土地,他们脑子里想的都是耕地、耕地、耕地。那么,这个国家想的东西也就是土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所有的社会发展,都会围绕着获得土地而建设。农业生产领域的人口,想的都是土地;工业生产领域的人口,想的都是工厂;商业生产领域的人口,想的都是资本。

哪个生产领域囤积的人口多,说明了这个生产领域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如此,这个生产领域就能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并且会对其他生产领域进行打压,挤占其他生产领域的资源。历史上,在农业时代,工商业都是处于被打压的状态,从事工商业的人口也处于被打压的状态。古代中国各朝各代,都是如此,非常典型。其他文明国度,也是如此,只是打压的程度各不相同。

之所以,古代西欧文明会重视工商业的发展,是因为西欧文明开创工业时代。在开创工业时代的历史进程中,西欧文明殖民掠夺的版图扩张模式适应了工业时代的需要,能够创造出比农业生产更多的社会财富。为此,西欧文明,就有那么一段从农业生产领域争夺人口的人文历史,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等。有了这么一段历史产生,就形成了古代西欧文明重视工商业发展的印象。不是古代西欧文明没有重农的思想文化,而是这样的思想文化早就在这段历史中被篡改、瓦解、消灭了。

在农业时代,西欧文明因为地理位置,其人口的生存成本很高,要开发土地,获得耕地,只能推行残酷的农奴制度。庞大数量的农奴被束缚在土地,形成了一个个非常封闭的庄园。在庄园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王国、公国等。工商业基本上就没有,更不说打压了。中世纪的西欧文明,西欧人自己都觉得黑暗。不管是不是真的黑暗,经历了一段从农业生产领域争夺人口的人文历史之后,为了争夺更多的人口进入工商业生产领域充当廉价劳动力,就算不黑暗,也得被抹黑。

在近现代工业时代,因为遭到西欧文明列强入侵的其他各文明诸国,为了抵御入侵,为了摆脱亡国灭种的危机,就不得不发展工业。在工业决定国家命运的时代,在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家之后,其他各国为了追赶英国的脚步,都先后通过政策手段,迫使大量的人口进入工业生产领域,通过工业化实现强国。

这些政策手段,各国各不相同,德国和意大利是通过完成国家统一实现的,沙俄是通过两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实现的,日本是通过维新运动实现的,美国则是通过南北战争实现的。各国通过工业化强国成功的时间先后也不同,西欧文明诸国肯定是第一批,根本原因就是拥有相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如法国基本上和英国同步,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殖民帝国。

高纬度地区的国度是第二批,根本原因就是拥有类似的地理环境,如俄国、日本、清朝。其中,俄国最为成功,日本居后,清朝彻底失败。在第二批中,俄国经历了三次改革,才实现了工业化强国。第一次是彼得大帝改革,第二次是1861年农奴制改革,第三次自然是苏联的出现。直到苏联出现,俄国才真正完成了工业化强国。

之所以会有先后,根源于农业生产领域所囤积的人口数量。俄国,因为高纬度的地理位置,生存成本更高,其在农业时代,要获得立国的经济基础,必须通过农奴制度束缚更多数量的农奴进行农业生产。这意味着俄国在农业生产领域囤积着庞大的人口,这些人口保证了沙皇俄国的存在。

沙皇俄国的出现,是因为手工业的发展,火药出现并传播,降低了开矿的成本,继而降低了钢铁生产的成本,最后才有了充足的廉价的钢铁农具用于高纬度地区的土地开发。随着西欧文明手工业的进步,彼得大帝就迫不及待地要进行改革,用工业技术取代农奴。工业技术每前进一步,俄国就会迫不及待地改革一次。到了苏联时期,最终用工业技术取代了所有的农奴,实现了工业化强国。

日本和清朝,对比西欧文明各国,对比俄国,在地理位置上,更适合农业生产。所以,日本和清朝在农业生产领域囤积着更为庞大的人口数量,人口增长基本上都发生于农业生产领域。这一点,从现在各国的人口总数量就可以看出,日本是人口过亿的国家,人口总数量是超过了英法德这三个欧洲大国的。

西欧文明各国是自主向工业时代进发,沙俄是主动跟随,而清朝和日本则是被迫跟随。被迫跟随的根源,就是因为工业化会瓦解农业生产体系,破坏整个社会的生产结构,这会使得农业生产领域大量的人口失业。沙俄改革,农奴是有好处的,生存状况可以得到些许的好转。清朝和日本改革,农民就意味着破产。日本和清朝在面对西方列强的时候,同样的闭关锁国。日本因为岛国的危机感,在撞开国门之后,就开始了明治维新。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农民瞬间变农奴,内卷非常残酷。明治维新的成功是通过高强度地压榨农民实现的,其成功是半成品。

清朝,被撞开国门后,随之而来的则是太平天国运动,是西方列强廉价商品输入后无数的农民破产,最后引发农民起义。在这场太平天国运动中,在这场农民起义的战乱中,清朝丧失了一亿人口。因为丧失了一亿人口,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清朝统治被动摇,清朝风雨飘摇。洋务运动,也因为可能会使得更多的农民破产,遭到各方面的抵制,明面上的,暗地里的,都有。最终的结果,就是洋务运动流产,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第三批,也是最后一批通过工业化强国的改革,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直到今天。在百年的屈辱与战火中,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还未实现工业化的国度,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社会秩序被彻底摧毁,或是被西方列强摧毁,或是为了抵御入侵在求得生存的过程中自动摧毁。

曾经完全而彻底地沦为西方列强殖民地的国度,如拉丁美洲各国,东南亚各国、南亚各国、非洲各国等。这些国度,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社会秩序就是被西方列强摧毁的,被摧毁之后,又被西方列强植入了西方的文化和秩序。可以发现,这些国度所使用的文字和语言,甚至是所读的书籍,全部都是西方的,基本上没有他们自己的东西。即便有,也被毁得差不多了。

半殖民地国家,如埃塞俄比亚、土耳其和中国,则是通过一场场的文化运动,通过改造和模仿西方的文化和秩序,以适应自身需求,从而完成自我摧毁,浴火重生的。所以,在儒家文明圈中,就形成了一种错觉,感觉日本才是保留儒家文化最好的国度。古代中国许多典籍,被束之高阁,却在日本得到传播,如《天工开物》。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说的是《天工开物》在中国被遗失,最后还是从日本重新找回来的。虽然这个小故事是谣传,日本的《天工开物》只是删减了很多内容的盗版,中国拥有明朝、清朝、民国三个版本的正版《天工开物》。然而,从这个小故事中,可以找到中国在近代百年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打击,对西方文化进行改造的影子。

一些东西,明明是本国流传下来,非得说是西方来的,才能得到传播。又有一些东西,明明是外来的东西,非得说成是自己的,才能显得自身本来就很牛掰。虽然这个影子很可笑,然而却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与再创造。对于实现自我改造,浴火重生,具有很大的作用。西方有的,我有,西方没有的,我还是有。这为以后实现崛起,实现赶超,打下了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直到今天,曾经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各国,都先后在实现国家独立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强国的改革。时间过去了将近八十年,除了中国,并未看到有其他国家,通过建设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实现崛起。很多人不知道为何只有中国能够迅速崛起?只能通过玄学或者经济来模糊地论述国运。

中国之所以能够在现代迅速崛起,根源于中国本来就应该属于第二批通过工业化崛起的国度。只是因为有着厚重的历史,有着庞大的国家体量,所以船大难掉头。虽然说洋务运动失败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被率先崛起的日本打断了。但是能够发起这场运动,就足于说明中国本身就拥有自主迈进工业时代的潜质。在地理环境上,中国本身就有着崛起的天然优势。

这一点,仅仅通过郑和下西洋这一个历史案例就足于解释。因为体量的问题,古代中国不会通过殖民掠夺的形式扩展版图,对外掠夺资源。古代中国,扩展版图的形式,是通过薄来厚往的朝贡方式,支援周边各藩属国家的经济发展。当藩属国家,经济得到发展,能够承担驻军以及行政成本后,才会撤藩设省。简单来说,古代中国扩大版图,不是通过对外入侵掠夺实现的,而是通过大一统来实现的。

大一统的版图拓展模式,相对比殖民掠夺的版图拓展模式,对于促进手工业发展,效果较差。殖民掠夺的版图拓展模式,更适合手工业的发展,更为适应工业时代。直到今天,强大美国,依然是通过对其他国家的经济掠夺,来维持自身强国地位的。假设是古代中国开创了工业时代,那么现在的世界就是在大一统文化之下的覆盖全球的庞大国家。当然,历史是不容假设的,大一统文化更适应农业时代。所以,农业时代的中国,领先世界文明诸国两千年。在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整个亚洲各国,甚至是非洲和欧洲的某些国家,都是明朝的藩属国。

整个世界都无法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同样的,中国人也特别容易以自身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世界。网络上,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欧洲为什么没有统一,美国为什么不吞并加拿大,美国为什么不吞并墨西哥等问题。还有历史上康有为等维新派人物主张中美英日合并成为一国等荒唐的言论,现代网络上墨西哥人请求并入美国的谣言。

所有这些可笑的言论,都是源于大一统文化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思维方式在历朝历代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实践上,都可以看到。如汉朝,将少数民族编户齐民。如西晋,强迫少数民族内迁。如唐朝,将党项人、高句丽人等内迁。这样的实践,都是要人口,不要土地。汉唐强盛,多少次攻占草原等地区,最后都是被主动放弃的。

这样的思维方式,是建立在历朝历代,中国是世界上最先进,人口最多,疆域最广,体量最大的国家。其他国度,无论古今,建立庞大国家的方式不是统一,而是征服与奴役,甚至是种族灭绝。古代的罗马帝国,近代的大英帝国,伴随其建立庞大帝国版图的同时,是无数国家和民族的消亡。这样的实践,都是要土地,不要人口。

除了中国之外,其他国度根本就没有统一的概念。历史上的德国、意大利完成国家统一,这个所谓的统一,指的是各个邦国的联合,或者是不同的国家臣服于同一个君主。这样的统一,与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大一统有着本质的区别。

所以,中国之所以能够崛起,能够以其他国度无法理解的方式崛起。根本原因,就是中国本身就具有自主开创工业时代的地理环境,有着实现工业化的自然条件。在开创工业时代,实现工业化强国的道路上,不只有资本主义掠夺这一种方式。只能说,资本主义殖民掠夺的方式,更为适合开发蛮荒地区,从而使得西欧文明通过大航海快速崛起,率先开创工业时代。

比如说,人类文明的兴起,一般来说,古埃及文明率先兴起,其次是两河文明,最后是华夏文明。这三大文明是各自兴起的,都是原生文明。文明兴起时间上的先后,只能说明受地理环境制约的程度不同,得到地理环境赋予的自然条件不同。不能说,哪一个种族,哪一种文化就一定能够开创文明,其他的种族与文化就不行。

中外两种工业化道路,就意味着只有两个世界经济增长点,一个中国,一个是美国。除了中国和美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各个国家都没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换言之,这个世界,只有中国和美国是发展中国家,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国家,其他国家的经济要么停滞,要么衰退,要么是反复波动。这种情况,不是某一个国家,通过推行哪些政策就能够改变的事物,而是由工业化道路决定的。两种工业化道路的形成,是由地理环境以及厚重的人文历史所决定的。

这一点,通过观察现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观察各个国家在高科技领域的资金投入,可以看出来。除了中国和美国,其他国家没有经济力量投入高科技领域,也没有政治力量应用各种新技术。因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其他各个国家,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其经济力量都被美国所掠夺,其政治力量都被美国所支配。

美国掠夺其他各国的经济力量,其方式就是通过金融手段操控各种物资的流通,控制各种物资的价格。欧美等发达国家,其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转移至亚非拉等落后国家,否则无法承担价格差异下的巨额亏损。亚非拉等落后国家,因为技术垄断和贸易壁垒,除了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外,没有其他方式发展工业,更不可能发展高科技产业。

亚非拉等落后国家,因为其农业生产领域囤积着大量的人口,左右了国家的发展方向,限制了国家向工业生产领域的社会资源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这些国家,无法通过自身的力量,打破技术垄断和贸易壁垒,不得不接受美国的支配。美国支配其他各国的政治力量,其方式就是分布于全球的军事基地,军事实力之强,其他国家无法仰望。

一手拿捏着欧美发达国家,使其无法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手拿捏着亚非拉落后国家,使其只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世界经济发展所有的好处基本上都被美国拿走了,这是资本主义工业化模式的必然结果,美国由此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唯一能够持续发展进步的经济体。

未来世界的发展,被美国掠夺的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人口数量众多的精英人才都会涌入美国,在通过移民实现人口增长的同时推动着美国的发展。这一套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模式,最难于解决的两个难题:一是如何同化外来精英人才,精英人才是最难同化的。二是如何解决本土底层民众的生计问题,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后,本国的底层民众就失去了生计,仅仅依靠服务业来消化这些人口,不仅仅收入来源稳定性极差,会制造大量的社会犯罪,而且会产生阶级冲突。最大的历史瓶颈,就是各种文化、各个种族无法融合,具体表现为本土民众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会不断下降,外来人口的比例会不断上升。解决血缘、文化、种族等地域差别,实现地球村,这需要漫长的历史进程,需要人口进一步爆炸式增长。

资本主义世界的衰弱是必然的,美国在漫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占据着资本主义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也是必然的。只要是资本主义世界仍然存在,美国的地位就不可能被撼动。美国的衰弱,不是其国家衰弱,而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和西欧文明衰弱之下的衰弱。这种衰弱,是文明的衰弱,不是国家的衰弱。

资本主义世界之外,比如说前苏联,其经济自成体系,与美国分庭抗衡。然而,地理位置决定了前苏联,只能走资本主义对外掠夺的工业化模式。如果不对外掠夺,不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落后国家。那么,高昂的生存成本会让数量众多的底层民众失去生计、贫困破产,底层民众无法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供养上层建筑。由此,在前苏联入侵阿富汗失败后,前苏联各个加盟国因为无法负担沉重的债务,从而引发民族矛盾,争相退出前苏联。

另一套工业化模式,劳动密集型产业不需要转移到落后国家,而是转移到广大的农村。因为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底层民众的生存成本很低,能够囤积大量的人口,而地形因素又决定了其囤积大量人口的根源是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这就需要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农村,这既能消减农村人口的农业生产领域的人口,又能为工业化生产囤积大量的拥有一技之长的劳动人口。

这一套工业化模式,使得社会底层能够为社会上层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能够源源不断为上层建筑的进一步发展,为发展高科技产业提供经济支撑。如此,这个国家,三线城市,就是那些地级县级城市,会逐渐成长为那些落后国家的工厂;二线城市,则会逐渐成长为那些落后国家的物流中心和各种产品的集散地,继而发展为国际化大都市;一线城市,则会逐渐成长为高科技产业中心和金融中心。

这一套工业化模式,最难于解决的两个难题:一是如何为庞大的工业化生产提供能源,对外购买能源只能作为补充,不能作为基础。二是如何解决货物集散的物流效率,物流效率需要发达的交通网络,需要更加快速的交通运输工具,需要更低的交通运输成本。

这两个难题,需要更先进的科技支撑,所以在历史上,需要依靠这一套工业化模式崛起的国度,是必然会失败的。在历史的作用下,其工业化大国的崛起,时间被不断地往后推移。工业化的道路,走过了五百年的悠悠岁月,太阳能光伏储能技术和高铁技术等高科技的问世,已经能够初步解决这两个难题。

陆地运输的成本一旦因为科技的进步,变得比海洋运输成本更低。那么,就意味着资本主义世界的坍塌。同样地,这也意味着依靠商品输出以及资本输出,进行商业掠夺模式的终结。最终,技术输出、人才输出,就成为了工业时代进一步发展的模式。依靠快速培养科技人才,快速更新技术,从而创造工业增长的时代就会到来。这种模式的崛起,不仅仅是国家的崛起,更多的是一种文明的崛起,国家是伴随着文明复兴而崛起的,只有深厚的文明底蕴才能孕育这种工业化模式。

总结来说,国运就是人口囤积在哪个生产领域。国运是否昌盛,是与历史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除非整个的资本主义世界坍塌,西欧文明衰弱,否则当今的世界格局会持续存在,美国永远不会衰弱。通过文明复兴而崛起的模式,与历史上所有大国崛起的模式截然不同,这意味着要开创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要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下一篇发文:中国国运如何?有着怎样的历史发展规律?

相关推荐

​病娇文归纳特辑:57本病娇文,看看哪本你看过

​病娇文归纳特辑:57本病娇文,看看哪本你看过

152

病娇文归纳特辑:57本病娇文,看看哪本你看过 这里是慕沐雨,十年书龄,一个佛系推书者,互相推荐,永不书荒。这次推荐几本好书喜欢的小可爱,可以来看看哦,接下来让我们一起...

​233.河南省温县的概况

​233.河南省温县的概况

131

233.河南省温县的概况 1.温县的基本情况。温县河南省焦作市下辖县,汉置温县,温源于西周初期苏岔生的封国名。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南滨黄河,北临沁水,古时因境内有温泉而得名,...

​郭汝瑰:一个默默无闻的抗日英雄和共产党特工

​郭汝瑰:一个默默无闻的抗日英雄和共产党特工

172

郭汝瑰:一个默默无闻的抗日英雄和共产党特工 郭汝瑰(1907年9月15日—1997年10月23日),又名郭汝桂。中国 四川 铜梁县 人,黄埔五期,日本士官学校二十三期,陆大第十期。中华民国...

​全球哑剧大师卓别林的一生

​全球哑剧大师卓别林的一生

167

全球哑剧大师卓别林的一生 (1889~1977) 89岁 1889年 出生 卓别林简介: 卓别林,男,曾用名(亦名):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 出生: 4月16日,出生于英国南伦敦沃尔沃思东街 父母: 父亲...

​自媒体时代

66

自媒体时代 总结的来说, 问题的关键究竟为何? 自媒体时代因何而发生? 了解清楚自媒体时代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在这种困难的抉择下,本人思来想...

​大老师经典语录合辑(超长版)

​大老师经典语录合辑(超长版)

139

大老师经典语录合辑(超长版) 大老师比起谷八幡是轻小说及改编动画《我的青春恋爱喜剧果然有问题》中的男主角。 从小就是孤独一人,至今留下无数心灵创伤,也因此常玩自问自...

​乱世贤臣:末代丞相脱脱帖木儿波澜起伏的一生

​乱世贤臣:末代丞相脱脱帖木儿波澜起伏的一生

85

乱世贤臣:末代丞相脱脱帖木儿波澜起伏的一生 影视剧中的脱脱 元朝末年,由于争夺继承权、贪污腐化、权臣擅政、民族矛盾、天灾不断等原因,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元朝建国不到一...

​莆田第六中学1924-1955年校友

​莆田第六中学1924-1955年校友

71

莆田第六中学1924-1955年校友 莆田六中坐落于涵江区青璜山上,望江环流,古松掩映,前身可追溯至明弘治年间的瑶山书院。学校正式创办于1924年,1959年被确立为福建省重点中学,200...

​栾城区最新招聘信息!(内附31家招聘企业)

82

栾城区最新招聘信息!(内附31家招聘企业)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搭建劳动者求职和用人单...

​曾国藩《冰鉴》原文及译文

​曾国藩《冰鉴》原文及译文

158

曾国藩《冰鉴》原文及译文 《曾国藩冰鉴》一书是晚清名臣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的一部传世奇书,曾国藩以一介儒生举兵湘乡,镇压勃然兴起的太平军,挽狂澜于既倒,成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