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大鹏:一位把警服穿在心里的“西城大妈”
他是一位退休老民警,曾经几十年如一日地守护着一方平安;
他是身兼多项荣誉的“老前辈”,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黑龙江省劳动模范、黑龙江省政法战线先进个人标兵……每一项荣誉背后都是他对平安的责任与担当;
他还是一位“外来”的“西城大妈”,带着他的“平安事业”来到北京,用多年的民警工作经验为社区家园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他是董大鹏,一位把警服穿在心里的“西城大妈”。
医生世家走出“模范民警”
19岁入伍从军,34岁进警营,2015年退休后到北京成为社区志愿者,在董大鹏年的生活和工作中,他似乎一直在围绕着“平安”这一事业不断前行。
董大鹏出生在一个医生世家,他没有穿上“白大褂”,而是选择了身着警服二十几年。在他看来,医生医的是人身体上的病痛,自己作为警察,医的则是环境治安中的“病痛”。
对待民警工作的坚定信念,让他的每一步都脚踏实地、服务百姓。担任户籍外勤民警的时候,董大鹏钻研出了“3个五”工作法,即:业务工作做到“五到位”,包括人口管理调查到位、民事纠纷调解到位、群防群治措施到位、重点部位防范到位、特种行业管理到位;为民服务实施“五登门”,包括特困户定期登门办实事、婚丧嫁娶登门护平安、外来人口登门问询查、新住户迁入登门走访清、居民纠纷登门解矛盾;以及遵循准则牢记“五个字”,即“严、细、和、实、安”。
当社区民警后,董大鹏每天都会穿着警服、背上挎包,骑着一辆自行车,走街串巷,每天在社区的时间能达到16个小时,对居民的“哨声”更是随叫随到。“社区民警是个苦活累活,都没有人愿意干,但是我愿意!我热爱我的工作,多苦多累都不是问题!”董大鹏说到。
细致、用心的工作法,为董大鹏负责的区域打下了平安的基础,也赢得了当地群众对他的信任。“我记得在我要调走的时候,我负责区域的几十位居民写联名信希望我能留下,我真的十分感动。”董大鹏回忆道。
“模范民警”变成“西城大妈”
多年的民警工作经历,让董大鹏与社区紧紧联系在一起。2015年退休后来到北京,他主动请缨来到社区报到,成为了一名“西城大妈”,还借鉴了从警工作中的“警民联系卡”方式,制作了自己了“志愿服务卡”,方便居民随时找到他。“平安是我的事业,之前的上学、工作只是事业的不同阶段,如今我当了社区志愿者,就进入到了事业的一个新阶段,更需要不断学习实践。”董大鹏说到。
从社区民警到“西城大妈”,董大鹏一心想把多年的从警经验运用到社区平安建设中来。他所居住的蝶翠华庭社区周边环境复杂,紧邻北京西站,附近还有铁路和小学,社区里有2900余户居民,管理难度较大,他把自己当民警的高敏感度应用在了社区,每天挨家挨户巡视,注意门边墙角的各种符号标记,甚至深夜还能看到他守护的身影。
从“警民联系卡”到“志愿服务卡”,董大鹏把心思用在细节上。“细节决定成败!”董大鹏用一张小卡片,温暖了一个社区。这张服务卡上印有他自己家的地址以及手机号、微信号,上面的一句“奉献一份爱心、点燃一片希望”,格外引人注目。“这张服务卡已经在社区发放了几百张了,我可以24小时为大家服务。”董大鹏说,他热爱北京、热爱西城,更加热爱社区志愿者这个身份,所以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公开自己的信息给需要帮助的居民。“有很多人通过这张服务卡给我打过电话,有咨询政策的、有请求帮忙的,还有因为好奇给我打电话的。”董大鹏笑着说,而通过这张服务卡,他也为社区居民解决了不少问题,调解了不少矛盾。
身份转变 初心不变
从民警到社区志愿者、从“黑土地”到首都北京,身份和环境在变,但董大鹏的初心从未改变。他坚持不断学习,坚定树牢“红墙意识”,每天的《光明日报》《解放军日报》都是他的必读内容;他坚持知行合一、践诺笃行,每一次站岗执勤、服务保障,他从不缺勤。“我来到北京,感受到了首都北京的魅力,社区建设更加精细、志愿者队伍更加规范,让我更加坚定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理想信念,做个好人、做个好民警、做个好志愿者!”董大鹏说到。
如今,除了社区的治安巡逻,董大鹏还被选举成为了蝶翠华庭社区党委第四党支部的纪检委员、社区居民代表、楼门长。“身份越多,责任越重。”董大鹏退休了,他脱下了警服,却没有卸下心中守护一方平安的责任;他又上岗了,穿上了社区志愿者服装,用另一种身份,用从未改变的初心,继续他的“平安事业”。